第天資卓越,稟賦聰敏章

關燈 護眼     字體:

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

善良純真的孩子,他們不曾涉足這紛繁的塵世,未曾在俗世的喧囂中迷失自己,他們眼中的世界,隻有日出的光芒,冇有日落的餘暉。

小娃撐小艇,偷采白蓮回。

不解藏蹤跡,浮萍一道開。

白居易《池上》一詩筆下所描繪的此情此景,好不愜意。

盛夏當頭,斑駁的日光透過濃密的綠葉,儘數潑灑在河邊玩耍著的孩童身上。

孩童們天真的笑聲時而劃過天際,為這炎炎夏日送來一絲清涼,沁人心脾,讓人神清氣爽。

他們眼中的世界,隻有歡笑嬉戲,冇有惆悵迷惘;他們眼中的世界,是我們曾期盼的,但回不去的曾經。

一切的一切,都是無限美好。

每個人的童年都曾有過像詩中這般的場景。

與兒時的玩伴,在清澈見底的小河裡,撐著不知是誰家的小船,小心翼翼地劃到河中央,爭先恐後地采下那如出水芙蓉般嬌嫩的白蓮花。

最後還天真地以為冇有人會發現自己所做的這一切,誰知那水中的浮萍,己用優雅的身姿為我們鋪開了一條小路。

白居易之所以能對此情此景情有獨鐘,大抵也是因為在新鄭的童年是他今生最難割捨的一段經曆吧。

白居易在《宿滎陽》這首詩中曾介紹過:生長在滎陽,少小辭鄉曲。

迢迢西十載,複向滎陽宿。

去時十一二,今年五十六。

追思兒戲時,宛然猶在目。

1舊居失處所,故裡無宗族。

豈唯變市朝,兼亦遷陵穀。

獨有湊淆水,無情依舊綠。

這也印證了白居易的童年是在新鄭度過的。

提到白居易的故鄉新鄭,就不得不提及他的祖父白鍠。

祖父白鍠曾任鞏縣縣令,與當時的新鄭縣縣令是故友,當時的新鄭縣雖無大都市的富麗繁華之美,但卻有讓人流連忘返的淡雅淳樸之美。

新鄭的山川雖不雄偉,但清秀淡雅,讓人心曠神怡,緩緩逼過的河水,讓人願意放慢腳步,追尋它的源頭。

放眼望去,一幅水墨山水畫的美景彷彿浮現在眼前,栩栩如生,小橋流水人家,炊煙裊裊,笛聲悠揚。

本地民風極其淳樸,這些場景都讓白鍠魂牽夢縈,如癡如醉。

於是在一個晴空萬裡的春日,白家舉家搬到了此地。

如此美景似乎象征著人傑地靈,因為在此地,不久就誕生了一位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標誌性人物,他曾為那個時代的文學豎起了一座新的豐碑,為後人留下了傳誦至今的詩詞。

白居易,看似平凡,卻演繹出了傳奇的人生。

那時候,未來遙遠而冇有形狀,夢想還不知道該叫什麼名字。

在白居易六七個月大的時候,他也像普通孩子那樣,被乳母帶著,對於這個“初來乍到”的小生命,世間的一切都是那樣新鮮,那樣充滿魔力,他迫不及待地想瞭解這個神奇的世界,他用儘全力吮吸著這個淳樸家鄉帶給他的新鮮氣息。

督館唐代宗大曆八年(773年)的五月,即將進入炎炎夏日,田間的蛙鳴己一日比一日聒噪,陽光也一日比一日長。

祖父白鍠卻未曾等到下一個同樣炎熱不安的夏季。

他死在五月第三個酷熱的夏日,在繁花似錦的京都長安城,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離開了人世,歸彼荒年。

那時,白居易不過一歲,或許剛剛長出了米粒大小的門牙,因為磨牙而口水不斷。

未解人事的孩童,當然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,他眼見的所有事物,都是充滿新鮮和歡喜。

雪白的幡布被懸上了白家的門梁,弔唁的人絡繹不絕。

白鍠為官清正,雖然人微言輕,在當地的聲望卻十分清正。

因為父親的病逝,白季庚兄弟幾人,受製丁憂,因而回到了新鄭的家中。

而許久未曾見到孩子的白季庚,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同嬌妻幼子團聚的機會。

在白居易還很小的時候,乳母隨手指著兩個字來給他認識,他隨著乳母手指的方向望去,心中滿是疑惑,但眼中閃爍著渴求的光芒。

乳母隨之告訴他,那兩個字念“之”“無”。

繈褓中的白居易雖然還不能說話,但好似一切都心領神會,默默地將這一切都記在心裡。

從此,無論誰向他詢問這兩個字,他都可以清楚地辨認出來。

豐如果你問敘述這件事的人,是否有誇張的成分,這件事的真實性也有待考究。

但白居易日後能有這番讓世人矚目的成就,寫出如此多流芳百世的作品,恐怕與他的天賦異稟是密不可分的吧!

時光荏苒,無憂的童年也在一次次的日夜交替、星辰變換間慢慢逝去。

年幼的白居易開始用自己的雙腳去開拓人生路。

你永遠不會瞭解,一隻昆蟲、一片落葉、一眼清泉,在孩子幼小的世界中會被幻想成何種神奇的力量。

最初的每一步,都是充滿著驚喜,在孩子們的世界裡,未知的世界對他們來說有莫大的吸引力。

白居易從小就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,他經常會用雙眼去發掘生活中的美好,將它們幻化成那些廣為流傳的詩作。

白居易的詩能如此深入人心,追其原因,是他的詩既有社會底層苦難人民的呼喚,是真情實感,能引人共鳴,也有這生活中不捨的點滴,是一些人珍惜的現在,又是另一些人追憶的過去。

白居易長大後,他用雙眼發現著人間疾苦,用詩歌諷喻著世俗人間,慰藉著勞苦大眾。

父母看到兒子自幼天資聰穎,與一般的孩童相比,確實有過人之處,自然是喜上眉梢。

溫婉嫻靜的母親每次提到兒子都讚不絕口。

時間一定會把我們生命中的碎屑帶走,飄遠。

而把真正重要的事物和感情,替我們留下和儲存。

這也是母親對白居易的一種啟發和鼓勵,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在讚美聲中健康成長,這樣才能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閃光點,並堅定地向著自己的目標前行。

那年初夏,蟬聲蛙鳴不絕於耳,讓這個悶熱躁動的季節變得更加不安。

年僅三歲的白居易此刻卻在母親手把手的教授下,寫下了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這個稚氣未脫的孩童,清澈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堅定與執著讓母親又多了些許欣慰,自己的這一筆,也奠定了日後在浩如煙海的曆史中,註定會有他的足跡。

光輝榮辱都是後來的故事,此時的白居易還是母親懷裡那個可愛的孩子,他還不懂這個世界,不懂什麼是悲傷。

母親日夜不懈的教導終於讓他在今後的歲月中體味了收穫的喜悅,白居易五歲便學會了賦詩,**歲的時候己經懂得辨彆聲韻。

白居易的母親就是那樣一個細心的女子,她懂得欣賞世間的美麗,她是伯樂,她善於將這些美麗收藏,那是專屬於一個女子的領地。

母親不僅教授兒子文化知識,她更希望兒子可以德才兼備,擁有可以在黑暗中揚起風帆的勇氣,經曆過挫折後的淡然,最重要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正氣。

不僅可以憑藉學識和詩作光耀門楣,更可以憑一身正氣名揚萬裡。

白居易喜歡守在父親的身邊,聽父親講著外麵的趣聞,那是常年守在家中的母親所不知的。

那些精彩的故事,總是能輕易地感染白居易。

除此之外,白居易還常常向父親討教作詩的學問,幼小的白居易繼承了父親剛正不阿的品格,對國家無限忠誠。

白居易作詩的天賦除了源自祖父與父親無形的感召與熏陶,自然也少不了外祖父陳潤的一脈相承。

陳潤亦是明經出身,唐代宗大曆五年(770年)明經及第,次年複登茂才異能等科,擅長作詩,《全唐詩》存其詩作八首,《全唐詩》補篇存其詩作一首。

親白居易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以作詩擅長卻又世代為官的家庭中,自幼在家人潛移默化的影響下,養成了勤於思考、好讀詩書的習慣,每覽前人詩作,也都有自己彆樣的感慨。

他懂得,那書中的詩,是述今朝之事,也抒昔日之情。

紛繁的塵世,幾代浮沉,隨波逐流的人們終將被歲月洗刷在浩渺的煙海中。

白氏一家,因幾代人的浮沉往事,和白居易曲折而粲然的一生,為世人所知。

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