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推翻朝廷的第一顆子彈,就這麼冇了嗎?”
此刻,各時空皇帝們都疑惑著。
在他們看來,革命之火不應該就這麼熄滅纔是。
哪怕一次失敗,重振旗鼓之後,也要來捲土重來。
他們堅信著,孫先生不會就此失敗!
很快,天空中,盤點繼續。
【除此之外,還有一群讀書人,也為喚醒腐朽的百姓,邁出了第一步。】
【1895年,甲午海戰之後的第一年,對當時無數人帶來巨大的戰後心理創傷。】
【沉迷於海底的北洋將士,無不是嚴複的福建船政學堂、日不落海上皇家學院的同學,以及他在北洋水師的學生。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在一夜之間天人永隔,這無不讓嚴複憤怒、悲涼、哀嚎。】
【1897年,他與夏曾佑創辦《國聞報》,並翻譯了海外思想著作《天演論》,喚醒了民族意識。】
【次年,光緒二十四年,光緒帝命嚴複進京來覲,闡述變法主張,撰《上光緒皇帝萬言書》。】
【風暴開始凝聚,名為“戊戌變法”,拉開序幕。】
“一個國家的強弱存亡取決於三個基本條件——一曰血氣體力之強,二曰聰明智慧之強,三曰德行仁義之強。”
“我來起帶頭作用,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讀書人覺醒國魂,加入到行列來。”
“維新救國,刻不容緩!”
嚴覆在刊登的報社裡如是說。
各朝王都之中,畫麵再變。
隻是一個簡破的房屋內。
六位年齡二三十歲的男人齊聚於此,在這兒商討改革大事。
命運旋轉的齒輪,也在這裡開始。
譚嗣同,將一生心血都傾注在改革眾,該國讀書人,起源先驅者之一。
另外五位,分彆是康廣仁、劉光第、林旭、楊深秀、楊銳。
在這個人吃人,毫無尊嚴的國度,他們是最先醒來的六人。
“欲講富強,以刷國恥,則莫要於儲才。”
是譚嗣同號召了這六人,邁出第一步總是很艱難的,但是不邁,作繭自縛,隻會更加艱難,這個國家永遠冇有未來。
“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,今日中國未聞有變法者而流血者,此國之所以不昌也,有之,請從嗣同開始。”
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
雖然他們現在隻有六人,但是他們明白,他們的身後,終會有六十人,六百人,乃至上萬人……
這一刻,各朝代帝王集體震撼。
“長夜為何儘明?因為火把在他們自己手裡。”
孔丘學堂之上,孟子攥緊了拳頭,眼前裡爆發出希望之光。
春秋亂世,同樣需有執火之人。
他們宣揚道義,不就為了拯救萬民?
後世之國如此困難,都開國了,遑論我們?
“第一次變革,是懵懂的,註定以失敗告終,但是朕有預感,這一次變革,會帶來深遠之響!”
“好一個‘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’,這說明,他們已經做好覺悟!”
“如此變革,這便是中華炎黃之起源嗎?”
“……”
這一刻,各朝皇帝都激動了。
李杜王孟等詩人,更是忍不住落淚。
他們之中太多鬱鬱不得誌的人了,空有一腔抱負,卻無從施展。
布衣清廉,下貶職至邊關之地,這六人,替他們發聲了。
誰說讀書人無法拯天下?
生逢亂世,當權者、底層者都被懵逼了,恰恰是這群讀書人看得最清楚,最明白的。
無論結果如何,已經不重要了。
隻要這六人決定用生命與鮮血來變法,他們就是成功的。
筆做武器,思想做後盾,他們的身後是億萬黎民百姓,何懼之?
“呼……”
盤點到這裡,江離也不禁長長鬆了一口,麵目嚴肅。
其實嚴格來說,他應該從這裡開始盤點的,但是時代大背景太混亂,他怕那些朝代的帝王看不明白,不懂得後事如何。
所以,才從末清開始盤點。
封建**無能,末清將這六個字詮釋得淋漓儘致。
而從這六人開始,真正的盤點,現在纔開始。
他在鍵盤上敲下幾行字。
【1898年,這一年是‘戊戌’年。】
【開春之際,膠州、旅順既失,南海先生上書痛哭論國事,請改革。】
【曰:“今日在我國而言改革,凡百政事皆第二著也,若第一著則惟當變科舉,廢八股取士之製,使舉國之士,鹹棄其頑固謬陋之學,以講求實用之學,則天下之人如瞽者忽開目,恍然於萬國強弱之故,愛國之心自生,人才自出矣。此關一破,則一切新政之根芽已立矣。”】
【六人被稱為‘戊戌六君子’,聯名上書,更改官報,宣揚變法內容,準許地方官及士民上書,改用西洋軍事訓練,遣散老弱殘兵,削減軍餉須支,廢八股文、鄉試會試及生童歲、科考試,並予以國外留學政策,改考曆史、政治、時務及四書五經,以及定期舉行經濟特科等……】
【從教育、政治、軍事、經濟四個方麵變法改革,每一項,都打擊在清廷的痛處。】
變法,就此開始。
春秋戰國,諸子百家看完,全部深有感觸。
國家養士,百五十年,仗義節死。
一個巍峨之國的根基雛形,有了!
不知道為什麼,看著這一幕,諸子百家、各思想家比看到自己的思想普及群眾都要高興。
因為這個國,太難了!
現在,各皇帝們隻想知道變法的結果,以及期望看到國家的改變。
隻見金榜上盤點繼續。
【我的1898,是全國人民的1898。】
【四月,康有為、梁啟超成立保國會,光緒帝頒佈‘明定國是’詔書,變法開始!】
【然而,冇人知道,此時的袁項城,與譚嗣同、梁啟超等人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】
“嗯?道不同,不相為謀?什麼意思?”
看著這行字,所有帝王們表情頓時變了。
嬴政更是發出疑問:“袁匹夫不是加入變法陣營嗎?”
隻見盤點繼續。
【雖然譚嗣同舉起了改革之火,但是保皇黨勢力依舊根深蒂固,變法之後,光緒帝與西太後勢成水火,而袁項城在維新黨與保皇黨之間周旋,如魚得水。】
看到這裡,各個皇帝、武將、聖賢詩人們都是心頭一沉,心裡大概清楚這變法怕是要失敗了。
任何一個年代,一場戰爭,不怕敵人有多強,就怕己方背叛。
【戊戌年九月,慈禧太後企圖發動政變。】
隨著這段文字結束,新的畫麵出現。
深夜,譚嗣同連夜接見袁項城。
“皇上現有大難,能救皇上的唯你一人。”
袁項城卻笑了笑,戲謔道:“皇上在宮裡待得好好的,會有什麼大難呢?莫非譚大人是聽到什麼風聲鶴唳,就信以為真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