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鴻章死了。
但也並非是到了七十八歲,才悟出這個道理。
李鴻章下葬的時候,他的親信周馥悲痛萬分。
可悲痛中,他也迷茫了,他迷茫的說出一句永遠冇有答案,同時答案就在眼前的話。
“救國救世?如何救?”
“豈真氣數力難為?可歎人謀著著遲;自古師和方克敵,何堪病急始求醫!”
“隻能‘翹首中興望後賢’罷了!”
一次次痛定思痛之後,他終於明白了,何為知恥而後勇。
無論什麼時候,千百年來唯不變的便是:一國說話的底氣來自實力。
於是,他決定求變!
如何變?
而天空中,文字再現。
【命運好似來了個輪迴,義和團的失敗,辛醜條約的簽訂,讓國人明白,要想改革,不是武力上的強大就能解決,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革命。】
【首先是自由,捫心自問,這國自由嗎?從思想,再到行動,製度,都如牢籠一般冰冷,是否感受到的是麻木、空洞?麻木久了,就會變得愚昧、無知。】
【從思想上根本改變,這很難,可心懷民族大義的人不止一個,曾有這麼一批人,身上揹負的,是萬家燈火,萬世黎明,再難,也要上。】
漢末,建安年間。
孔融、陳琳、王粲、徐乾、阮瑀、應瑒、劉楨七人,基本代表了這個年間的詩賦散文,因而被稱為‘建安七子’。
原本,他們看到‘辛醜條約’的簽訂,有些乏了,於是喝酒吟詩,沉浸酒中。
建安年間天下大亂,皇帝已無實權,他們歌頌一個時代的悲涼與慷慨。
可是看到此刻的字體,他們愣住了,酒意漸退。
“亂世,有多亂?建安之亂不及清朝半分。”
孔融深深閉上眼睛,聲音喃喃:“連我們都放棄了,這個國,卻為何還有人堅持?”
“這到底是……為什麼?”
各個時空,有太多發出茫然、不解的呢喃聲了。
“清廷不作為,百姓未開化,他們……到底在堅持什麼呢?”
就在這時,文字盤點再現。
【該國初步的建國思路初現,外修和好,內圖富強。‘富強’二字重中之重,終於,有人朝著這個方向邁進了。】
伴著文字落下,新的畫麵出現。
辛醜之後,巨大的國債危機,掏空了清廷的國庫。
清廷不得不加大稅收,百姓更加民不聊生。
可呈現在眾朝皇帝們麵前的,是一副截然不同的場景。
這一幕幕,以前從未有過,宛如世界的眾生相——
朝廷已千瘡百孔,卻依舊有人偏向朝廷,立正保皇,不爭朝夕,隻求安穩當下;
有人卸下官職,背井離京,到處招兵買馬,養精蓄銳,靜等下一場動亂的到來;
也有人挑燈夜讀,拚死讀書,希望在波濤洶湧的未來靠知識博得自由;
“我看到了一個大世,正在逐漸成形!”
大秦,嬴政眼裡爆發出精光:“一個新與舊衝擊的大世!”
這一幕,瞬間席捲了各個時空的朝代。
上至皇帝將臣、下至黎民百姓,詩人聖賢,全部仰著頭,看著此刻的畫麵。
他們看到了改變!
雖然,一切局麵看似都冇有變。
但是他們感覺到了一股苗頭,時代的風暴即將來襲,這是可以感受得到的。
這一次,是思想上的改革!
冇有刀槍,隻有紙筆,那是最好的武器!
“辛醜的火,燒到了朝堂,燒到了紫禁城,還燒到了我們這兒!這已經不是靠一兵一卒就能拯救的局麵了,而是需要我們團結起來,推翻舊政,我們要自由!”
辛醜條約,帶來了壓迫與剝削,但也刮來了西方之風。
一個小的課堂之中,一位五官清秀的年輕人,正在大肆宣揚自己的觀點。
他不過二十歲,卻義憤填膺,略顯稚嫩的臉上,已經初具憂國憂民之心。
陳獨修,那時候的他不會知道,這個名字以後會發揚光大,被後世之人萬人傳頌。
最終,他被清廷通緝了,不得不狼狽逃跑。
也是曆史改革的主要旗手!
江南陸師學堂。
一群少年正在刻苦讀書。
其中一位姓周的少年特彆顯眼。
從來到這裡的第一天,他就發現水師堂學的是英文,但這裡是德文。
另外還要學生物學、物理學。
除此之外,周樹人還抽空學了一下醫學,這讓他不禁想到了自己父親的病,不禁感歎一聲:“庸醫殺人啊……”
在這裡他最喜歡的一本書叫《天演論》,是日不落帝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著作。
而翻譯它的人,叫嚴複。
“滿族之後,為何腦後總是多了一根長辮子?而那些洋人就冇有!”
“因為這跟辮子,我們被視為‘異類’!國家才被欺辱!”
“這根鞭子,是落後的象征!能剪短嗎?”
清朝之下,這樣的不滿發泄聲響了起來。
一開始隻有少數人,但是隨著時間日漸推移,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多。
雖然,還是冇有人敢剪斷自己的長辮,但是,連他們都冇意識到,他們根深蒂固,墨守成規了兩百多年的思想,要打破了。
這樣的聲音從未有過!
各朝皇帝們也從未聽到過!
他們心中百感交集,這種感覺,就像心中積壓著一團火,無法發泄出來。
現在,終於有一個口子。
連他們也不明白,為什麼自己會這樣。
這個國家吸引他們的魅力在哪兒?
也許,就在該國太黑暗了,太令人絕望了。
一次次變革,卻又一次次失敗,該國的人迷茫過,站起來抗爭過,可唯一貫穿他們身心,那是民族傲骨不曾斷!
“以前是一個人覺醒,一個人憂國憂民,現在是十個,百個,乃至上千,上萬的人覺醒!這是區彆!”
“要想大立,唯有大破!置之死地而後生!”
各朝激動。
【1902年,康有為釋出二文,表明立場,尊重保皇,以此改革。】
【同年,章炳麟釋出《駁康有為論革命書》移書駁之,持矛刺盾,義正詞嚴。凡我漢種,允置家置一編,以作警鐘棒喝!】
【同年,六月二十九日,《蘇報》以《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係》為標題,點名直斥當朝光緒皇帝為‘載湉小醜,不辨菽麥’。】
【這八個字中外震動,石破天驚!】